为了更好的招到工,东莞部分企业主动提薪,近日打出了招工价格战,下面东莞人才网提供了详细资讯,欢迎参阅。 本报报道:深圳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剧周边长安、凤岗、清溪等数镇用工难,东莞部分企业主动提薪,开打“攻薪战”。 就事论事 打“攻薪战”“弹药”很关键 解决用工难的根本之策,就在于提高工资水平,开打“攻薪战”绝对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高工资必须得有高利润来支撑。如果企业利润微薄,只能在生死线上徘徊,那么高工资就是难以承受之重,足以把企业压垮。可以说,高利润,是“攻薪战”必不可少的“弹药”。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提高盈利能力呢?很明显,劳动密集型,靠产品数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注重品牌效应,才能有效增加产品附加值。世界上一些知名的跨国集团,连自己的加工厂都没有,却能凭借设计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大行其道,其卓越的赢利能力令人为之惊叹。 我认为,如果月薪1500元还招不到工人,那还不如干脆把两个人的工资合成一份3000元的高薪,用来吸引创新型、技术型人才,从而提高产品档次,走科技兴业、品牌赢利的良性循环道路。娄献忠 理性之思 “攻薪战”背后 的廉价劳力 说起来其实挺寒碜的,只是提升了两百多元的最低工资水平线,就导致了另一个城市相邻区域众多企业的“攻薪战”,这样的“攻薪”场景,让人不难看见这样一个悲催的事实:一直以来,很多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水,基本上就“趴”在当地的最低工资水平线上。这个事实是如此令人刺目,其所包含的丰富社会信息,已远超过了很多大而无当、言不及义的衍生解读。 为什么这么廉价,原因当然是复杂而多元的:技能简单、可替代性强、缺乏组织博弈能力、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营运成本过高、中小企业融资难……种种直接的、间接的原因背后,印证了陈志武教授的观点,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裕?原因就在于人们大多数的努力,都白白消耗在了克服制度的阻力和障碍上了。由此看来,由提升最低工资水平线而起的“攻薪战”,无论打得多么惨烈,都始终停留在经济竞争中最低的层面,这样的“血拼”,离乔布斯、扎克伯格、拉里·佩奇的赚钱方式,实在可谓分处人类经济发展能力的两个极端。 从这个分析框架不难看出,如何尽快脱离这种“血淋淋”的竞争手段和存在状态,是当下中国政经和社会领域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这个课题官方名之为“转型升级”。冰糖 涨点薪更得添点情 乍一看,似乎是深圳“涨薪”倒逼东莞各镇街的企业纷纷提高起薪或者再祭校企合作、异地招工等招数,其实未尽然。对务工人员来说,薪是底线,不用谁逼,生活成本在那儿扛着呢。打工人看“薪”更看“情”,自然有同乡同学相互引荐之情,更主要的是务工地区和务工企业是否尊重劳动、敬畏劳动权、保障劳动尊严。尤其是一地一企的知名度和享誉度是务工者做出选择的主要参考因素。“在哪儿发财呢?”,“哪儿啊,在××打工呢”,“啊,那儿啊,听说那里……”司空见惯的此种语境里,到底发多少财,早就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片地界能不能让务工者有上升的空间,有对未来的盼头,有在亲朋好友面前有超越虚荣之外的尊严感。顺次破解招工难,方可收效。 不能仅仅是把涨薪作为不二法门,更不能通过政府对政府的硬性对接来牵引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而应该着力于打造敬工爱工重工的城市环境,杜绝那些企业内外恶意侵害务工人员人身和财产权益的事件,从工厂车间到生活休闲区,倾听其心声,畅通其表达渠道,为在岗在职的务工者们打造出新莞人的家园感和职业荣耀感,这比发多少金币都收效长远。城市文化一旦既有真金白银,又有无限温情,还怕没人趋之若鹜吗?